关于凤凰西街152-1号的记忆

对于南京的知识产权律师来说,南京市凤凰西街152-1号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

位于凤凰西街152的办公大楼可能是全国为数不多一栋集合了好几座法院、法庭的办公大楼,这里是曾经的南京铁路运输法院的办公地点,未来也会成为南京知识产权法庭曾经的办公地点,除了南京知识产权法庭,目前这里对外挂牌的是南京海事法院,虽然南京知识产权法庭也挂着牌子,但不在正门,而是在进去的办公大楼的门上,有点小。

图片

(南京知识产权法庭的牌子)

因为这几年知识产权管辖的频繁调整,南京的知产法院也随着改变,在南京铁路运输法院还没有撤销之前,南京铁路运输法院集中管辖着南京好几个区的知识产权案件,记得很多年前,我还写过一篇《南京铁路运输法院立案指南》。

我开始知道南京铁路运输法院的时候,南京铁路法院还位于南京板仓街3-1号,作为全国唯一受理知识产权案件的铁路运输法院(这个说法未必准确),那个时候用百度地图搜索的话,还会出现龙江路8号的地址,在2015年的时候更老的南京铁路运输法院办公地址实际上已经停止立案和审判工作了。

图片

(南京铁路运输法院原位于板仓街3-1的办公地址)

2016年南京铁路运输法院就搬到了凤凰西街152-1号,那个时候凤凰西街152号对外挂牌的就是南京铁路运输法院,即便2017年南京知识产权法庭设立并在凤凰西街152-1号实际办公,152-1大门口也只挂过南京铁路运输法院和南京海事法院这两个牌子,对了,可能是海事法院级别高一点,前面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大字,格调一下子就上来了。

图片

(海事法院设立后,一直用此种挂牌出入南京知识产权法庭)

2019年南京铁路运输法院被撤销,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而位于152-1号的南京知识产权法庭还运转如常。

图片

(2019年11月28日拆除南京铁路运输法院牌子的场景)

说起南京知识产权法庭,其审判水平在国内绝对是可以的,毕竟江苏是个经济大省,但是跟其他国内知识产权法庭比起来,南京知识产权法庭的办公环境实在说不上一流,比如在南京铁路运输法院存续期间,一家中院级别的法庭却位于基层法院办公场所,这本身就有些奇怪,更有意思的是,南京铁路运输法院的一审知识产权案件上诉的话,也是南京知识产权法庭审理,这就意味着,一审二审的审理法庭实际上是位于同一座大楼的,这在国内都是很少见的,另外就是南京知识产权法庭远离南京中院本部,也感觉南京知识产权法庭不像是南京中院的内设机构。

但这一切,都随着南京中院6月4日的公告成为了历史,根据这个公告,南京中院将会启用新的审判大楼,南京知识产权法庭和南京中院执行局将会搬回南京中院本部,这么一算,南京知识产权法庭在152-1号竟然也有五年的时间了,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知识产权律师,见证了这一切。

图片

(南京中院原作为立案的办公楼,现已拆除)

以前每次去南京知识产权法庭,都会在一楼问32号法庭在哪,因为32号和33号法庭并不在同一个楼层,而我好像每次都记不住,每次又都习惯再问一遍,而32号法庭也是堆满了各种知识产权侵权实物,但这一切以后似乎不再重现了,未来,在新的地方,南京的知识产权法律篇章又即将翻新。

什么样的律所值得律师选择加入

律师越来越多,律所也越来越多,律师选择律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而律所经营却越来越难,有感于我本人最近的转所,当重新需要选择律所时,却发现我们其实要得没有那么复杂​。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一家什么样的律所呢?我认为从律所和律师的关系而言,这样的律所应当是“以律师为本”,所谓以律师为本,就是凡事从律师的角度出发进行决策,从更有利于律师执业的角度去进行管理,这就是以律师为本。一家律所如果不想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律师执业,这家律所必定没法做大做强。

而本文接下来要论述的四大要素,均是在律所应当以律师为本这一指导思想​展开的。

01 办公环境配置合理

办公环境需要考虑包括律所选址、合伙人办公室的面积、卡座的设置、律所文化展示、会议室的设置等方面。

如果律所恰好有迁址的打算,那么不妨考虑一下律所的定位,如果是以商事为主的律所,建议放在城市的繁华地段高档写字楼,从合伙人律师的角度,独立办公室应当在15平米左右,这个办公面积能够满足律师日常存放案件资料、书籍以及同时接待两名当事人的需求,这个面积太大则会过于浪费,太小则无法满足上述需求,从执业律师的角度,普通的1.2米的卡座是不够用的,建议采用L型的卡座,结合笔者所在的南京市场,上述办公室和卡座的设置会更有竞争力。

一般的律所都会在律所过道的墙上做一些展示,用于向客户介绍律所的历史、过往的业绩等信息,这些展示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律所的面积如何如何,律所的会议室和接待室一定要重点打造,这是律所的门面,而且也是执业律师通常会使用到的律所公共资源,好的会议室和接待室会更有利于执业律师接案和商业谈判。现在会议平板也正在逐步取代老式的投影仪,如果能加上视频会议的功能,对于服务国外客户会有一定的优势。

除此之外,律师的休息区、咖啡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律所甚至已经推出了胶囊休息仓,这些都是在律所打造一流办公环境上面的考量。在预算有限的情况,我是反对律所一味追求大的办公面积的,大的办公面积跟律师执业的幸福感并不能直接划上等号,对于执业律师而言,他更关注他实际能够使用到的办公资源。

02 管理架构清晰明了

一家管理架构清晰的律所会提升律所的竞争力满足律所的长期发展的需要,在律所的管理方式上,有两个极端不可取,第一个极端是律师不参与管理,律师不参与管理,实际上是放弃了律师在律所管理上的优势,因为律所的管理会涉及很多业务层面的,比如说收案审核,这本身就是一个专业的工作,比如说法律意见出具的审核,这些专业性的管理事项是难以交给非律师来进行的,所以律师放弃律所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律所的经营带来潜在的风险,另一种极端是全部由律师进行管理,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没有把律师从律所的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并且律师除了在法律上是专业的,在人事工作、财务工作、行政工作上其实是没有专业优势的,因此很多全部由律师管理律所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觉得在律所的管理上,应当建立以合伙人会议为决策机构,由律师和行政财务人员组成执行团队,决策机构负责决策和监督,执业团队负责具体事项的执行的管理架构,而在执行层面,律师主要负责业务、培训、专业品宣的管理工作,这样也会提升律师对于律所工作的参与感。

03 时时刻刻赋能律师

除了办公环境以外,律所对于律师存在是否具有意义关键点就在于律所能不能给律师赋能,一家好的律所能够给律师赋能的前提已经针对赋能事项形成了体系和规范,而在具体的赋能内容上,一家好的律所应能从下面三个方面给律师赋能:

一是办案的赋能。从收案到结案,律所能够给到何种程度的便利,我们拿最常见的邮件收发来说,通常做法是邮递员会把邮件给到前台,而前台的做法就是通知各个律师领取邮件,如果在这个环节,律所针对法院的邮件,可以在律师同意的情况帮忙拆封甚至扫描成电子版给到律师,这样律师会不会觉得有一种特别方便和节省时间的感觉,比如针对某些类型的案件办理制定成统一的标准流程,可以迅速让律师上手该类型的案件,是不是也减少了律师办案中试错的成本,诸如此类,都会提升律师办案的幸福感。

二是学习的赋能。大家知道,律师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因为在学习赋能上面,一家律所应当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这些培训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办案技能的培训,执业风险规避的培训,以及与律师日常执业相关的培训,包括但不限于如何做好一场演讲,如何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等等,除了培训之外,律所还可以通过建立自修室、图书室等方式,给律所营造读书学习的环境,甚至也可以考虑购买专业的商业培训课程,但不管怎样,没有哪个律师会拒绝一家经常能够获取新知的律所。

三是品宣的赋能。律师除了办案和学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律所营销,如果在律所层面能够建立统一的宣传渠道,这样就能减少律师进行品宣的成本,更有效地帮助律师执业,现在有些律所已经开始在打造律师个人IP上发力,而更广义的品宣应当也包含律师主导或参与的沙龙、论坛。

04 利益共享着眼未来

说到底,律师都是要养家糊口的,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一个律师对于一家律所无法产生感情,大抵是没有参与感与归属感,而归属感的打造是律所将律师视为一分子,这里就涉及到利益共享,传统型的律所往往合伙人分享利润和分担亏本,但真的以律师为本的律所应当会让律师分享到律所发展的红利,我曾经跟一位律所主任探讨过关于当下律所分配模式,其中一个共识就是一定要让对律所贡献多的人分享到律所发展的利益,举个例子,有些合伙人为了律所管理牺牲了个人时间,这是不是要在律所分配利润的有所考量,我们应当靠制度流程去维系一家律所的发展,而不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所以律所的蛋糕在还没有做大时就要考虑利润的分配制度,这样也会给律师这样一种感觉:这家律所与我荣辱与共、息息相关。

文章的最后,我想说的是,没有理想的律所,只有律师的理想。这篇文章既是站在律所管理者的角度,也是站在普通执业律师的角度,我想律所和律师从来都不是一场交易,而是互相成就、共同发展。我们要摒弃陈旧的律所发展观,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只有坚持以律师为本,律所才能谋求更大更长久的发展。

我们口里所谓的专业律师可能并不具有专业

执业这么多年来,比较遗憾的一件事就是在今年才完完整整看完大卫·梅斯特写的《专业主义》这本书,也正是因为这本书,我对于什么是专业律师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新的认识我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大家。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专业律师和万金油律师好像是相反的一对词,我们所指的专业律师通常是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律师,比如建筑房地产律师,比如知识产权律师,这里的专业更多的是指技术层面的,而我们说一个律师专业,通常也是指他在处理某类问题时经验更丰富,我们几乎很少从服务的态度或感受去评价一个律师,如果我们把服务态度作为一个律师是否专业的衡量标准时,会发现我们对于专业律师的认知可能时颠覆性的。而万金油律师在我们律师看来往往是什么类型的案件都做的律师,但如果也从服务的态度去评价万金油律师,同样会发现我们对于万金油律师的认知也是颠覆的。

在大卫·梅斯特看来,专业主义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系列技能。举个例子,有个律师A擅长处理建筑房地产的案件,但是他很忙,忙到了机会没有时间跟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虽然最后案件处理得很漂亮,但是当事人心里总觉得没有得到律师的尊重,请问律师A是不是专业律师?再举个跟律师没有关系的例子,你到洗车行去洗车,这家洗车行洗车洗得很干净,但是你每次去都要排队,每次排队的时候只能站着那里等,店里的员工忙得根本没有时间招待你,请问你是否觉得他们的服务专业?其实上面这两个例子里的问题,我觉得答案都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我们评价律师是否专业时,仅仅是站在律师的角度,并没有站在客户的角度,因为技术层面的勤奋不能掩盖服务态度的懒惰,所谓的专业也可能仅是我们律师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在客户看来,律师和医生一样,都是专业的,客户是没有办法分辨哪位律师处理案件更丰富,他在挑选律师时可能会去考虑这个律师的执业年龄、曾经代理过的案件,但是一旦选择了某个律师,其对于律师是否专业的评价完全来自于服务感受。我们就拿错别字来说吧,在一个律师撰写的法律意见里出现了错别字,请问这是技术层面还是服务态度,我认为属于服务态度,如果客户看到这个错别字,他肯定会觉得律师没有用心,那么一个没有用心的律师怎么可能是一个专业的律师呢,再比如,一个律师第一次和客户见面时没有穿正装,甚至有点邋遢,请问,这个客户会觉得这个律师专业吗?这位律师没有着正装,是因为技术层面还是服务态度呢?显然是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穿,这其实就是服务态度的体现。

因此,当我们用服务态度去评价一个律师是否专业时,这个标准更具有现实意义,由此不由得让我们用这个标准再去审视所谓的万金油律师,然后得出的结论竟然会令我震惊,那就是很多“万金油”律师更具备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我认识很多小县城的律师,他们受限于执业的城市,处理的案件比较凌乱和复杂,在很多律师看来,这其中不乏大家口中所谓的万金油律师,但是如果你深入和他们沟通,你会发现他们的客户一般都维系得很好,很多客户都是服务了很多年的,好到了律师到客户那里拜访就像走亲戚,而客户对于律师无比信任。有人对于吃吃喝喝去搞关系这一套很不屑,但是对于维系客户关系来说,对于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来说,吃吃喝喝也许更具有意义。由此可见,这么多年,我们对于专业律师和万金油律师一直存在极大的误解。

实际上在看完大卫·梅斯特的《专业主义》之后,我随即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及时回复客户的每一条信息和接听客户的每一通电话,我们得像一个服务者,尤其是现在行业内卷得如此厉害的时候。当然,我这里强调律师要具有服务意识,要有服务态度,并不否认律师可以放松自己技术层面的提升,技术层面是根本。

所以,作为律师的我们跟高级餐厅里端盆子的服务员有什么区别呢。

2022年,争取做一个不加班的律师团队

晚上,客户突然来了紧急情况,要在深夜赶一份法律文书,我随即打开电脑,然后开始码字,说实话,执业快八年了,助理也越来越多,但感觉自己还是忙得跟狗一样,写作的过程中突然想要另做一个案例检索,于是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我的一个助理发了一条短信,大概就是能不能协助我处理一下工作任务,助理许久回复,大意就是这会在和朋友约会,如果紧急的话明天早上处理,我只能回复已经处理好了,然后默默地点起了一根烟,陷入了沉思。
说实话,这一届的小朋友真的特别讨厌加班,我也能理解,并且小心翼翼地配合着他们的情绪,深怕有一天他们会突然把我炒了,那我就成了孤家寡人,而实际上律师这份工作有的时候确实是身不由己,客户的需求在哪,律师就得出现在哪,所谓的自由职业,就是自由地享受随时随地工作的感觉,偏偏是很多客户白天不找你,一找你就是晚上,一找你就是王律师,XX材料好了没
以前刚入行的时候,做的是纯提成律师,跟着我们主任后面办案,那叫一个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主任白天比较忙,只有到晚上的时候才有时间跟我沟通案件,因此刚入行的那两年晚上睡觉是不会关手机,并且也经常晚睡,有时候主任一个电话过来,那就得从床上起来投入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那几年我的成长比别的人快很多,仅两年就做到了律所合伙人,但我无法苛求别人,因为那个时候我确实是干得越多拿得越多,而现在律师助理基本上是授薪制的,当然为了提升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我也在团队内部引进了绩效工资的考核,但还不足以让大家能够自觉自发地为工作作出一点点个人时间上的牺牲,这也许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对于律师职业的文化和观念,想要改变其实挺难。
最近也面试了很多小朋友,轮到他们向我提问时,都会问一个问题,那就是周末有无双休,我一般都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们:双休。而在一年之前,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行业内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还不能在福利待遇上有所提升,别人又为什么加入你的团队,我时常这么安慰自己。
干过律师的人都知道,这工作特别费脑子,马云说,成功律师的一个标志就是没有头发,我说,还有一个标志,就是即便有头发,也是满头白发,因为特别费脑子,往往某些代理思路和观点都是在寂静无人的夜里突然之间就涌现出来了,我有一个特别的技能,就是做梦的时候都能琢磨做案件,有时候半夜醒来的时候就会有很清晰的思路,然后就会打开电脑把它记录下来,所以你很难控制你成果的产出到底是在夜里还是工作日或者双休,时刻准备投入工作应当是律师的常态。老板这么想,律师助理可不会,他们会认为你一个月就给我发这么点工资,还要我时刻待命,对不起,恕难以从命,所以其实只是立场不同,看法也不同,如果把他们换成纯提成律师,把收入跟案件的多少挂钩,跟结果挂钩,跟当事人的满意度挂钩,估计他们也不会去区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了吧。
从律师团队的长期发展来说,一个团队应当具有包容性,本质上我赞同在律师团队内部施行不加班的团队制度,但也要给那些愿意迅速成长的新人提供快速通道,而这个通道别无二法,那就是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022年,争取做一个不加班的律师团队。

法律科技产品:四种情况下,很难获得成功

很多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这可能是目前最全面的Alpha评测报告了》,这篇文章主要的观点是:Alpha相当于Teambition、坚果云、天眼查、无讼等工具软件组合,并且得出Alpha性价比不高的观点。
当时很多人说我是Teambition的托,替Teambition做广告,两年的时间过去了,我还在用Teambition完成我们律师团队主要协作工作,但是以前用Alpha的你们现在还在用吗?
今天这篇文章,不想去特定测评某个法律科技产品,但是根据我这几年使用相关团队协作、效率软件的感受来看,目前市面上部分法律科技产品正在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篇文章我想谈谈我的一些不成体系的零星的观点和看法。
第一个情况,凡是需要用户将文件上传、下载才能完成传输的法律科技产品都很难获得成功
对于律师来说,文件传输真的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举个例子,律师助理刚刚完成了一篇代理词的写作,现在TA需要把这篇代理词的初稿发给TA的老板审核,通常来说,传统的方式就是发个邮件或者通过微信、QQ等软件进行传输,这种传输的方式最大的优点是便捷,省时间,而目前大多数法律科技产品都需要将文件上传到系统内,接收方需要下载才能进行查看和修改,这种传输最低的缺点就是耗时,尤其是文件多的时候。
针对文件传输耗时的问题,我接触过的所有法律科技产品都没有解决,如果我们把关注的目光中转移到更大的协作软件范围,我们可以发现目前能够解决文件传输耗时大概可能就是坚果云了(估计又会有很多人跳出来是我是在给坚果云打广告了),坚果云的用户只用在共享文件里新建一个文件,另一方就能瞬间接收到,不需要额外的传输过程,这一点,目前的法律科技产品需要好好借鉴一下。
由于文件传输很耗时间,所以凡是需要用户将文件上传、下载才能完成协作的法律科技产品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第二个情况:凡是没有多客户端的法律科技产品都很难获得成功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9.86亿,较2020年3月新增手机网民8885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律师这个群体也是一样。大部分律师的时间都在办案,尤其是出差途中,如果一款法律科技产品仅有页面端,而没有手机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除了手机端以外,还有很多律师使用苹果电脑,因此多客户端意味着还要具有适应苹果操作系统的客户端。
第三个情况:不能够解决律师职业痛点的法律科技产品很难获得成功
一款法律科技产品能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律师职业的痛点问题,这个是需要深思的。虽然市面上的效率软件已经很多,但是能够真正解决律师职业的痛点的并没有几个。
就拿常见的法律科技产品来说,一般具备的功能包括任务分派、日程提醒、文件协作、卷宗整理、案例法规检索等,而这些功能实际上是所有效率协作软件都有的,就拿笔者的使用感受来说,对于客户的管理,目前所有的软件都做得不好,还有针对知识产权批量维权案件等等,都没有开发出相应的功能,甚至市面上找不出一款能够自动进行文件命名或者整理卷宗的法律科技产品。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笑话,有个律师使用了某款法律科技产品,然后设定日程提醒之后,该款软件时不时的弹出提醒,后来这个律师觉得烦就关闭了提醒功能,然后完美错过了日程中的活动。
不能解决律师职业的痛点问题,怎么能获得成功。
第四个情况:操作太复杂,需要律师花较大时间去适应的法律科技产品很难获得成功
在操作端的使用方便程度上,手机端大于电脑端大于页面,在具体的操作界面上,如果需要律师花费较大时间才能适应的法律科技产品很难获得成功。
目前尚没有三步就能让律师上手的法律科技产品,大多数法律科技产品都需要专门的培训才能上手,有些律师执业多年,很多习惯已经养成,为了一款软件而去改变他的执业习惯,除非这款软件能够给他带来特别的用途,否则被闲置的命运在购买的那一刻已经被注定。

律师自媒体这件事还是随缘吧

今天来上海参加2019微博新媒体生态分享会,几位坐拥百万粉丝的微博大V谈了自己微博的运营经验,我听了半天,更加坚决了我不以新浪微博进行自媒体营销的决心,本来对我应该是个加油会,结果变成了一个泄气会。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1、写作是一种长期累积的能力,无法刻意而为。

先看看博主唐有讼,本职工作法官,业余工作写微博,从去年上半年写到今年120篇文章洋洋洒洒,累计70万字,粉丝190万。再看看陈小兜律师,自称在做律师之前是一名网络作家,已经写了11部长篇小说,号称此生已经写了有800万字。这些博主都有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微博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了他们表达观点的一种方式,并且他们都很能写,很能坚持。但在他们的经验里,只是告诉你去写,而忽略写作其实是一项长期积累的能力,并不是刻意而为之就可以获取的。由此可见,自媒体并不是那么好运营的。

2、微博已经不适合律师做自媒体了。

今天有博主说,微博大多数都是低学历者,这些人一般不会掏钱购买法律服务,这个观点我赞同。另外还有个博主说,他之前是玩知乎的,因为知乎都是学生,所以他后来玩微博了,因为学生也不会购买法律服务,这个观点,我持异议,因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啊,种子要从校园开始埋下。

3、律师营销方法很多,自媒体还是随缘吧。

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律师如果想通过写作来自媒体营销,还是量力而行,不要为了营销而营销,否则苦不堪言,还是得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营销方式,比如说我写知乎,纯粹是因为某些问题能够激起我回答的欲望,而并非想着这篇文章会有多少人收藏,多少人点赞,我甚至有好几个星期都不再回答新的问题,但是没有关系,这是我喜欢的方式。

所以,律师自媒体这件事,随缘吧。也许你并不是作家,而是一个演员,那你也可以尝试一下短视频。方法很多,不是吗?

五四青年节,给六年前的自己写一封信

王晶你好:


我知道你刚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了一份待遇很好的工作选择了做律师,虽然你即将硕士毕业于一所老牌名校,但是对于做律师而言,学历并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竞争的优势,你知道,站在十字路口,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也许这就是很多人选择律师职业的原因,除了法考,它几乎没有任何门槛。


你应该刚刚开始挂律师证,也知道你刚刚和汪主任开完了人生的第一个庭,这个庭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开的,是不是很有纪念意义。等六年之后你回想起这一幕,你会有一种做梦的感觉,因为这是你律师之路的开始。


是不是觉得特别艰难,虽然没有毕业,但是仍然没有任何收入,没关系,适应了就好,在接下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你都将维持着这种状态,在南京的房租以及生活费你都将负担不起,你同样负担不起的还有你孩子的奶粉钱,我知道你很羡慕那些进了红圈所的同学,他们一开始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但是你要记住一句话:年轻的时候别赚快钱,红圈所有红圈所的好处,但大部分律师很多都是从你这样的状态开始做起的,进了红圈所不要骄傲,没进红圈所也别气馁,因为你可能进的是金圈所。


你必须要感谢你的父母、妻子、同学、校友、指导老师,在律师之路上他们都会给你很多帮助,你同样感谢的还有你的执着,毕竟再困难你都没想过退缩。你会把所有新人律师犯的错误再来一遍,但是注重总结你会避免再犯。

你的指导老师汪旭东主任不止一次地跟你说”做律师不要想着赚钱,以后钱会过来找你的。”,你需要牢牢记住这句话,用心做事,待人真诚,你会发现这句话是至理名言。


也许你现在正在为了生活而苦恼,但不要紧,后面在南京你会拥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还有可以喝酒的一堆朋友。生活并没有你想得那么差,任何时候都要怀抱理想,六年之后你会为选择这份职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祝你在律途一帆风顺,祝你五四青年节快乐!

王晶

2019年5月4日